金融科技背景下農商銀行的挑戰與機遇
農村金融機構是我國起步最早的金融機構之一,長期以來,農村金融機構在彌補鄉村金融服務空白、支持農民生產生活方面,可謂功勛卓著。
據銀監會統計,截至2016年3月末,農村商業銀行數量占農合機構44.4%,農商行保持平均20%的擴張速度,規模持續快速擴大。農商行資產利潤率達到1.13%,僅稍微落后于國有商業銀行,遠超股份商業銀行。截止2017年3月末,農村金融機構的總資產規模為31.40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01%,占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比例為13.20%。
從過去幾年時間來看,農村金融機構的總資產占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比例基本穩定,甚至有微弱提升。
同時截至2017年3月末,總負債為29.14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13%,占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負債比例為13.60%。資產負債規模的增速均高于商業銀行全行業。
近年來農商行的不良率較高,主要是歷史包袱所致,不良增速平穩,撥備較為充足。全國1000多家農商行分布于全國各地,受到地方經濟影響,因此發展差異較大,全行業整體特征不足以描述某個個體的經營情況。
金融科技浪潮下,科技和金融的融合日益加深,并成為促進金融業全面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量,同時也對農商行起了更為強力的沖擊。伴隨著“危機”的到來,也為農商行提供了不少蛻變轉型的新機遇,面對這勢不可當的潮流農商行只有激流勇進才會爭得一席之地。
挑 戰
在市場宏觀環境的改變下,互聯網巨頭不斷進軍普惠金融開拓縣域,蠶食了農商行的客戶根基,使得農商行面臨了不小的挑戰。
1. 農村信用體系薄弱,易受經濟波動影響
農商行普遍存在著散、小、弱的劣勢,主要客戶群體都是農村小微工商戶,整體的信用水平和盈利能力相對較弱,容易受市場經濟波動的影響,導致農商行積累大量不良貸款,不良率處于高位。
2. 兩軌并一軌,經營壓力驟然加劇
隨著央行不斷推進的“兩軌并一軌”,意味著存款利率上升或存貸利差逐步縮小,農商行資金成本或負債端成本不斷增加,經營壓力驟增。
3. 年輕客戶流失,客戶老齡化嚴重
目前國內多數農商行30歲以下的客戶占比不足20%,客戶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農村年輕客戶的線上化、個性化需求和城鎮客戶的差別越來越小,農商行如果不能滿足他們對金融服務實時、便捷、移動化的要求,會逐漸失去這些高潛力客戶。
4. 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
小微企業貸款存在“小、頻、急”的特點,由于小微企業風控數據獲取難,信貸風險高,導致,導致其從傳統金融機構獲得資金有限,且借貸利率約為銀行的三倍,農商行的主要客戶群體更難從農商行等傳統銀行借貸。
5. 同業競爭激烈,跨界競爭嚴峻
其他大行的觸手已經伸向五六線城市和農村,滲透到各個與三農相關的業務,同時大行通過布局多層次的網點,憑借著運營管理成本低帶來的貸款利率低的優勢,搶走了大量的農商行老客戶;金融科技公司紛紛將目光投向農村市場,特別是正在布局農村電商的互聯網巨頭們,沖擊著農商行業務運營。
機 遇
隨著金融科技的不斷發展,“數字中國”建設的全面推進,帶動了數字政府和數字民生等項目建設,為農商行提供了巨大的合作契機。
1. 中央連續16年聚焦“三農”,全方位推進農村金融體系發展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優先保障“三農”資金的投入,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金融優先服務領域,促使農商行回歸本源。
2. 銀保監會強調“貸款不出縣,資金不出省”
調整為“機構不出縣(區),業務不出縣(區)”應專注服務本地,下沉服務重心,當年新增可貸資金應主要用于當地等。有助于推動農商行的可持續發展,也在政策層面進一步強化了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信號。
3. 互聯網巨頭積極探索智慧農業,農商行存在合作契機
當前互聯網公司正在積極探索智慧農業生產,農商行可與之合作豐富自身風控數據來源,利用數據平臺檢測農戶農作物培育情況,并結合市場分析未來銷售概況,在發現異常時實現提前預警。
4. 供銷社參與新興合作金融發展,威脅機遇并存
一方面供銷社同農商行展開了對農村信貸需求的爭奪;然而因供銷社存在金融專業人員稀缺、風控體系薄弱等劣勢,農商行可同其探索一條全新合作方式,一同激活農村資金,更好地服務三農小微。
5. 利用股東優勢,深化場景合作農商行
股東部分為當地領先企業,農商行可通過與股東企業的深入合作,通過資金結算、貸款融資、投資理財、銀企直聯等金融服務,建立合作共贏的良好機制。
6. 客戶升級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制定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目標為60%,農商行現有客戶中有很多將進入城鎮工作生活,相應的收入增加、消費升級將產生龐大的金融需求。
歷經多年的高速發展,農村商業銀行已經成為我國銀行業舉足輕重的一個群體。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發展較好的農商行在規模上顯然不亞于城市商業銀行甚至是全國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金融科技的飛速發展,農商行應該借力擁抱金融科技,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實現流程變革和業務創新,才能進一步鞏固已有的競爭優勢,更好地肩負起支持鄉村振興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