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已進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階段。業內人士認為,農村金融服務空間巨大,利用數字金融技術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將迎來新機遇。
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日前對外公布?!斗桨浮窂娬{,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斗桨浮穼?/span>“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作為重點任務之一,提出推進數字技術與農村生產生活深度融合,持續開展數字鄉村試點;建立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推進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等舉措。
當前,我國已進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階段。業內人士認為,農村金融服務空間巨大,利用數字金融技術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將迎來新機遇。
數字普惠金融助力鄉村振興
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是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重點領域,這離不開數字普惠金融的支持與保障。
近年來,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數字普惠金融參與主體增多,服務鏈條更加順暢,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制度保障也更加健全。具體在制度保障方面,數字頂層設計持續加強,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在基礎設施方面,網民規模及互聯網普及率不斷提高,數字支付服務進一步下沉,征信體系日益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更加深入,金融數字身份認證應用逐步擴大。從參與主體來看,主要包括了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互聯網企業、金融科技公司等,圍繞鄉村振興發展中的薄弱環節,在涉農貸款、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等領域進行布局深耕。
就今年重點推進的涉農貸款而言,銀保監會4月發布《關于2022年銀行業保險業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通知》要求,聚焦服務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推進鄉村建設等重點工作,持續加大信貸資源投入,以需求為導向強化中長期貸款等適宜的信貸服務。
無論是涉農貸款還是供應鏈金融,數字普惠金融的核心在于“普”和“惠”,這是鄉村金融服務與科技應用的落腳點。
“普惠金融需要圍繞增量和提質做得更好,增量就是普,提質就是惠。”融慧金科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戰略官張羽認為,要把精準風控、精準運營、精準獲客能力實現充分融合,使需要得到授信支持的,不管是個人還是小微企業經營者,都能獲得更加便捷、合適、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服務。
加快數字普惠金融發展
在積極融入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如何加強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優化金融服務供給機制、創新產品和服務模式,推動基礎金融服務向縱深發展,是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重點思考并實踐的問題。
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金融科技和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22)》顯示,在金融科技的應用下,數字普惠金融在服務鄉村振興方面開展了大量有益探索。一是涉農金融科技應用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二是涉農金融科技產品和服務逐漸豐富;三是農村數字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從各非銀金融機構的相關舉措來看,興業信托圍繞糧食收儲、鄉村產業升級和基礎設施改造等方面提供金融支持服務,2021年在鄉村振興領域年內累計投放9.52億元;江蘇金融租賃立足金融租賃“融資+融物”特色,滿足與鄉村振興有關的農業機械、現代畜牧、清潔能源等市場設備租賃需求,支持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例如發展農業養殖設備租賃、開展“光伏+”租賃項目、推廣“戶用光伏”租賃,帶動農戶增收;廣東農墾財務公司積極支持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設和發展,目前,已向各類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相關企業發放貸款11筆,金額達5.8億元。
簡單來說,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數字鄉村建設,是以各具特色的一攬子金融服務為手段,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重要載體,以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激活各種要素,來重構鄉村現代經濟發展形態、打造鄉村治理新模式、推進鄉村生活服務供給創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重視基層人才隊伍建設
不過,需要正視的是,在數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推進路徑、資源要素、分配機制和人才儲備缺一不可。
人才是創新之源、活力之本。數字鄉村建設,人才是關鍵。有業內人士坦言,當前,具有數智化發展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缺乏,鄉村數字化建設人才不足,仍需加強人才的引進和培育以及創新創業環境改善的實踐和探索。
針對人才振興,《方案》也要求,加快培育各類技術技能和服務管理人員,探索建立鄉村工匠培養和管理制度,支持熟悉鄉村的專業技術人員參與村莊規劃設計和項目建設,統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管護人才互通共享。
為破除鄉村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障礙,各地陸續推出了人才“引、育、用、留”政策,比如通過推進校企產教合作、建設鄉村教育平臺、建立高技能人才培養機制等方式培育鄉村人才,引導人才向基層柔性流動。今年5月,云南省昆明市出臺《昆明市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十七條措施》,提出實施鄉村產業發展領軍人才培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引領人才培育、農村經營管理人才培育、鄉村技能型人才培育、鄉村公共服務人才穩定提升、鄉村治理人才培育6項工程,大力培育鄉村本土人才;實施昆明鄉村振興智庫建設、返鄉創業創新、深化結對幫扶、農業農村科技人才培養4項行動,著力引進培育鄉村振興急需人才。
【來源: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