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貸款五級分類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上海農村商業銀行
上海農村商業銀行(以下簡稱我行)貸款五級分類工作開始于2004年初,當時上海農信社還沒有進行改制。在上海銀監局的指導下,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我行已將五級分類納入日常經營管理工作,初步建立了五級分類的長效機制。
一、開展五級分類的背景
2003年末,中國銀監會陸續下發了《關于農村信用社實行貸款五級分類的通知》、《農村信用社貸款風險五級分類實施方案(試行)》等文件,要求農信社開展貸款五級分類試點工作。當時,上海農信社正處于改制的準備時期,亟待摸清信貸資產家底,因此我們感到,銀監會的要求非常及時,我們有認真做好五級分類工作的緊迫感和推動力。同時,從信貸資產質量來看,2003年末,上海農信系統各項貸款余額為478.25億元,按照“一逾兩呆”口徑,不良貸款余額為39.98億元,占各項貸款的比重為8.36%。其中,逾期貸款為3.15億元,占比為0.66%;呆滯貸款為21.62億元,占比為4.52%;呆賬貸款為15.2億元,占比為3.18%。從數據上可以看出,當時全系統的信貸資產質量不高,風險管理水平較弱,必須盡快、有效地提高。
二、五級分類的準備工作
(一)認真學習、研究相關法規制度
在上海銀監局的指導下,市聯社組織了多層次的專項培訓,認真學習和深入研究了銀監會合作部印發的《農村信用社貸款五級分類操作手冊》等文件,努力把五級分類的政策、核心定義、操作規范等理解透徹和把握準確。
(二)建立工作機構
在學習領會銀監會有關文件的基礎上,市聯社立即成立了由聯社領導負責的領導小組,同時設立了貸款風險分類辦公室,并要求各區縣聯社相應成立工作領導小組,落實分類工作負責人和聯絡員。
(三)確立工作目標
根據銀監會的要求,我們確立了五級分類的工作目標。一是掌握五級分類的理念,做到“應知”;二是掌握五級分類的操作方法,做到“應會”;三是克服“為分類而分類”的思想,努力做到以五級分類為抓手,切實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切實提高業務開拓的能力。
(四)擬訂具體的工作計劃,分五個步驟開展五級分類工作
第一步,在2004年3月之前,完成試點單位徐匯聯社2003年年末信貸資產的清分。
第二步,在2004年6月之前,將試點范圍擴大到所轄14家區縣聯社。
第三步,在2004年12月之前,在全系統所有分支機構全面推廣。
第四步,在2005年,把五級分類納入日常管理工作,并按分類結果計提撥備。
第五步,在2006年,將五級分類全面納入經營管理考核體系,并實現五級分類的完全電子化。
目前,前四步工作已經完成,第五步已基本實現。
(五)制定適合自身實際的制度政策
在貫徹落實銀監會有關政策的基礎上,考慮到我行人員素質、客戶結構等實際情況,如小企業客戶較多、郊區客戶較多、企業財務數據不盡真實等,我們制定了五級分類的一系列具體規章制度,如《企事業單位貸款五級分類實施細則》、《企事業單位貸款五級分類標準》、《自然人貸款五級分類實施細則及標準》,統一了全系統五級分類的標準和程序,為開展五級分類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從源頭上保證了五級分類的規范有序。< , /span>
三、五級分類工作的推進
(一)前期準備階段(2003年末~2004年初)
1.組織和機制保證。2003年末,市聯社成立了上海農信貸款五級分類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貸款五級分類辦公室,由市聯社業務部門和各區縣聯社信貸管理部門抽調人員組成,具體負責貸款五級分類工作的組織和實施。14家區縣聯社也分別成立了五級分類領導小組,明確了聯絡人,做到組織體系完整,層層落實推進。
2.做好思想動員。為了使全系統認識到五級分類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市聯社進行了廣泛的動員。2003年末,陸續在內部報紙上刊登了有關五級分類的信息。2004年初,在徐匯聯社開展五級分類試點之前,市聯社召開了動員大會,要求全系統全力以赴地做好五級分類工作。
3.強化培訓和輔導。掌握分類方法是貸款五級分類準確與否的關鍵。為了使信貸人員盡快掌握五級分類的程序和標準,市聯社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業務指導和培訓。比如,2004年4月,在青浦舉辦了培訓,邀請了中國銀監會合作部、上海銀監局、福建銀監局、浙江省有關兄弟單位、本市商業銀行的專家講課。專家講課的全部內容都刻錄成光盤,并在現場培訓后下發到各區縣聯社,使培訓進一步延伸到每一家信用社的主任和信貸員。同時,在內部刊物上對五級分類的原理、方法、經驗進行宣傳,使信貸人員進一步掌握五級分類的操作要點。我們還建立《五級分類工作簡報》制度,對基層信用社好的做法進行總結,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通過舉一反三,不斷提高信貸人員的工作水平。
(二)試點階段
我們分兩步進行試點:
1.初步試點階段(2004年初~3月底)。根據中國銀監會辦公廳2003年末下發的《關于農村信用社實行貸款五級分類的通知》和《農村信用社貸款風險五級分類實施方案(試行)》等文件的要求,徐匯聯社整體參加了全國試點。2004年春節前,完成了徐匯聯社全部5家信用社共計11.4億元貸款的五級分類工作。通過分類發現,徐匯聯社不良貸款余額為3310萬元,占比2.9%,與“一逾兩呆”口徑相比,不良貸款增加了2400萬元,占比增加了2.1個百分點。
2004年春節后,在徐匯聯社試點的基礎上,又在金山、崇明、奉賢3家聯社各選取兩個信用社進行試點,試點信用社擴大到11個,其2003年末企事業單位貸款總計為17.98億元。由于徐匯聯社本身資產質量較好,而其他試點單位也都是所在聯社資產質量較好的,因此,通過五級分類發現不良貸款5102萬元,占比2.84%,與“一逾兩呆”口徑相比,不良貸款僅增加了3377萬元,占比僅上升1.88個百分點。
通過試點,我們積累了經驗,為下一階段工作做好了準備。同時,在上海銀監局的指導下,我們還對關注類貸款進行了細分,分為一般關注和重點關注兩類,這樣既考慮到了上海農村商業銀行的實際情況,又貫徹了貸款分類的審慎原則。
2.擴大試點階段(2004年4月初~6月底)。在第一階段試點的基礎上,全系統五級分類工作進入試點擴大階段,即在其余的10家區縣聯社中各選取一家信用社進行試點,共涉及10個信用社,貸款余額31.12億元。通過五級分類發現不良貸款4.8億元,占比為15.43%,與“一逾兩呆”口徑相比,不良貸款增加了2.44億元,占比增加了7.59個百分點。
這一階段的清分工作得到了上海銀監局的大力指導和幫助。上海銀監局合作處的領導分別深入南匯聯社營業部、長寧聯社營業部和閔行聯社顓橋信用社進行現場檢查指導。我們也認真總結試點經驗,制定完善了《貸款五級分類標準》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統一了五級分類的標準和程序。
在試點階段,我們要求各區縣聯社專門指定“五級分類聯絡員”,將工作責任落實到人。市聯社有關同志和“五級分類聯絡員”一起參加現場清分,現場反饋分類結果,當場指出清分中發現的信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區縣聯社和基層信用社不僅要關注分類結果,更要關注信貸管理過程。事實證明,這些做法不僅加快了五級分類工作的進度,確保了分類質量,鍛煉了骨干隊伍,更為重要的是,有效克服了“為分類而分類”的錯誤觀念,有助于將五級分類與風險管理緊密結合起來。
(三)全面推進階段(2004年7~12月)
在這一階段,由14家區縣聯社的“五級分類聯絡員”牽頭,分別對所轄的信用社進行培訓和輔導,市聯社相關同志則進行巡回輔導。
在全面推進的初期,基層信貸員存在著對分類標準掌握不全、不敢確定分類結果等情況。為此,我們編印了《五級分類案例匯編》,選取典型案例(包括不同品種、不同期限的信貸業務)進行解說輔導,對五級分類工作的實踐起了較好的指導作用。
同時,我們要求將分類結果報經信用社信貸小組和區縣聯社貸審會討論后再予以認定,從程序上確保了分類工作的質量,使五級分類工作在推廣階段沒有走彎路。
四、首次五級分類的結果與總結
2005年第一季度,我們對全系統2004年末的信貸資產進行了首次分類。
(一)首次分類的結果
2004年末,上海農信系統各項貸款余額為529.27億元,其中,正常類貸款165.69億元,關注類貸款282.34億元,不良貸款81.23億元(其中:次級類貸款38.8億元,可疑類貸款24.61億元,損失類貸款17.83億元),不良率為15.34%。按照“一逾兩呆”口徑,不良貸款為42.34億元,不良率為8%。五級分類與“一逾兩呆”口徑相比,不良貸款增加了38.89億元,不良率增加了7.34個百分點。
(二)通過五級分類發現信貸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部分單位信貸管理基礎工作比較薄弱。如,借款企業基礎資料不全(缺少董事會決議、特殊行業經營許可證、企業報表等資料),董事會決議條款內容模棱兩可,借款企業客戶情況表內容不全、企業信息未及時更新等。
二是部分貸款的貸后檢查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沒有反映貸款真實用途、資金流向、到期貸款償還能力等貸后跟蹤信息,沒有充分揭示貸款風險和及時采取化解措施。
三是貸款期限設定與企業經營周期不匹配,存在短借長用、隨意借新還舊等現象。
(三)首次分類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分類的標準尺度掌握不一。四級分類以是否逾期和逾期時間長短來區分貸款,在操作中容易掌握,而五級分類需要主觀判斷、綜合考慮。信貸員由于個人能力等各種原因,存在著分類過嚴或過松的問題。
二是分類過程較為煩瑣。在首次分類時,為確保分類質量,我們對貸款的分類程序極為慎重。譬如,按照規定,一筆由市聯社審批發放的大額貸款,需要經過經辦信用社初分、討論,區(縣)聯社審核、討論,市聯社貸審會最終認定三個階段。并且上述工作還需每個季度進行一次,分類過程較為復雜。
三是部分區縣聯社重視不夠。在首次分類時,大部分區縣聯社在思想上比較重視,成立了專門的工作小組,但也有部分聯社對五級分類的意義認識不足,認為五級分類需要依靠主觀判斷,看不見,摸不著,且對利潤又沒有影響,工作的積極性不夠。
(四)改進措施
一是及時對五級分類工作進行總結。在14家區縣聯社全部推廣完成后,我們及時召開了總結大會,總結了分類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進一步統一了分類的標準。
二是加強對五級分類的輔導抽查。在檢查中發現問題,立即要求支行整改。2005年上半年對嘉定、寶山、奉賢、南匯、松江、浦東、崇明、普陀、金山等區縣聯社的18個信用社進行現場輔導檢查。在檢查中發現,部分信用社出于各方面的考慮,存在著分類標準尺度把握不準的問題。對此,我們要求區縣聯社打消顧慮,根據客觀情況進行分類。2005年第三季度,總行相關同志參加了區縣支行大額貸款五級分類現場討論,通過對大額貸款分類的討論與評判,引導區縣支行準確地執行分類標準。
三是在確保分類結果準確的前提下,適當簡化分類程序,把經市聯社審批的貸款的分類權授給區縣聯社,由其向市聯社報備分類結果即可。
(五)對首次分類工作的總結
通過首次分類,我們既摸清了信貸資產質量,又培育了五級分類的骨干隊伍。我們充分認識到,五級分類從根本上轉變了風險防范的事后管理理念,把風險管理提前到貸前管理,并貫穿于信貸管理的全過程。廣大信貸人員對貸款內在風險有了新的認識,充分認識到第一還款來源是第一性的,利潤并不能證明還款來源,現金流量才是最主要的還款來源。
五、根據分類結果采取的風險管理措施
(一)對不良資產的管理和風險控制措施
對于五級分類不良資產,我們按筆登記造冊,要求各區縣分支行逐筆分析,根據每筆貸款的具體情況,落實工作責任人,提出化解的具體方案,切實降低風險等級。能夠壓縮的貸款就壓縮,能夠優化擔保方式的就優化。
(二)強化貸前、貸后管理制度的修改與完善
從表面上看,五級分類體現為貸款的最終分類結果,但實際上是對貸款的全過程管理。
五級分類工作是加強制度政策建設的有效平臺。在流程上,五級分類要求在貸前調查、貸時審查、貸后檢查等各個環節都要控制風險點。在內容上,五級分類要求信貸人員不僅掌握借款人狀況,還要密切關注擔保狀況。為此,以五級分類工作為契機,我行新建和完善了四十余項風險管理方面的規章制度,如《上海農村商業銀行信貸崗位職責暫行規定》、《上海農村商業銀行授信業務風險早期預警實施辦法》等,這些政策制度涉及基礎管理、操作規范、崗位職責等諸多方面,從而逐步建立了我行的風險管理制度體系。
五級分類要求信貸人員對企業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進行全面詳細的掌握。由于傳統的做法,我行信貸檔案管理尚不完善,基礎資料中非財務信息不全,信息都在信貸員腦子里,沒有充分反映在貸后檢查報告中。為此,我行有針對性地擬定了《信貸檔案管理辦法》,規范和統一了信貸檔案的收集、運用流程。
五級分類在要求注重第一還款來源的同時,還要看第二還款來源,要對擔保情況進行跟蹤。為此,我行制定和完善了《抵押、質押擔保管理指引》、《保證擔保管理辦法》等制度,要求信貸員密切關注抵押物狀況、保證人狀況。
六、將五級分類工作納入日?;芾砗徒洜I目標考核體系
(一)改制前信貸資產的基本情況
2005年6月底,上海農信系統全轄合計各類貸款余額526億元。按照五級分類口徑,正常類貸款占37.64%,關注類貸款占47.9%,后三類不良貸款80.3億元,占15.26%,其中:次級類占6.3%,可疑類占5.3%,損失類占3.67%。與2004年底相比,不良貸款的總額和占比分別下降1億元和0.1個百分點,可疑類占比下降了0.65個百分點,損失類占比下降了0.3個百分點,在短短半年時間里資產質量有了一定的改善。
(二)我行五級分類日常管理情況
目前,五級分類已經成為我行的日常性工作,我行每個季度都及時向上海銀監局上報五級分類情況。
我行已經建立了相關規章制度和操作模式,信貸人員能夠較深入地理解體會五級分類的理念,熟悉分類方法,獨立進行分類操作。
同時,我行已經建立了五級分類監測制度,對五級分類進行隨時監測,加強預警,特別是密切關注正常類貸款向后三類貸款的遷徙。同時,加強分析調研,對分類結果的準確性進行檢查,加強考核,落實責任。
(三)將五級分類結果全面納入經營目標考核體系
2005年末,在編制年報時我行即根據當年第三季度信貸資產的五級分類結果計提壞賬撥備,比原辦法多提了近4億元,撥備的覆蓋率已經達到146.76%。2005年末,我行各項貸款余額為633億元,比年初增加103.74億元。通過改制剝離、催收、淘汰退出和增加擔保措施等多種手段,信貸資產質量得到大幅提高,按照五級分類口徑,不良貸款余額為25.77億元,占比4.07%。不良貸款余額較年初減少55.46億元,占比下降11.28個百分點,實現了 “一逾兩呆”口徑和五級分類不良貸款的“雙降”,增強了抗御風險的能力。
2006年初,我行在制定全年的經營目標考核辦法時,已經將五級分類結果納入利潤考核體系,將職工的工資獎金與五級分類結果直接掛鉤,真正建立了將信貸資產的真實質量與經營目標相統一的激勵約束機制。至此,我行五級分類的機制已經建立,五級分類的核心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對每一筆信貸業務從發放前即高度重視其真實風險、發放后時時監控貸款質量的變化已經成為廣大信貸人員的自覺行為。
七、五級分類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難
(一)報表信息與真實情況之間的差異問題
我行的客戶大部分為小企業,財務報表大多未經過審計,真實財務信息難以掌握,定性分析的權重較大,具體清分過程中較難把握分類標準。對于政府背景類企業貸款,不能單純依靠財務報表進行分類,而要考慮對應政府的經濟實力、政府的信用記錄等情況,信息獲取的難度較大。農民專業合作社這樣的農村經濟組織,一般采用收支結余表,財務指標測算不能真實反映經營情況,清分過程中較難把握分類標準。
(二)客戶類別多樣化與分類標準高度統一的問題
我行客戶群體復雜多樣、十分廣泛,貸款大到幾億元,小到幾千元,行業門類齊全,企業管理水平參差不齊,擔保方式也是多種多樣。而目前我行的五級分類標準只有企事業單位和自然人兩類,相對單一的標準不能照顧到各類客戶的特點,在分類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教條、比較死板地完全套用細化的標準的現象,這時往往就脫離了分類的核心定義,出現與實際質量并不一致的情況。
(三)五級分類工作的效率問題
在開展五級分類試點工作的過程中,由于我行的信息化水平較低,主要工作都是靠手工完成,在客戶數量眾多、基礎資料缺乏、員工電腦應用能力差的現實情況下,工作效率低下,占用了市場營銷人員的大量時間。2005年3月,我行正式啟動開發信貸管理信息系統(CMIS),同年10月CMIS系統(一期)上線運行。CMIS系統中雖然設有五級分類模塊,但功能尚不成熟,真正使其發揮作用還需要有一個過程。
(四)非信貸資產的分類難題
我行已經建立了對信貸資產進行五級分類的政策制度體系,對信貸資產的劃分已經比較熟悉,但是,尚未開展對非信貸資產的五級分類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學習和探索。
八、五級分類對提升我行信貸資產質量的積極意義
(一)五級分類有利于摸清家底,對信貸資產質量做到心中有數
五級分類是一項日常工作,要求對每個貸款企業每個季度都要進行動態管理,并且上級對下級進行抽查,從而能夠實時動態地反映全部貸款的質量和風險狀況。通過五級分類,我行逐戶、逐筆地確定了各類貸款的風險狀況,摸清了信貸資產的家底,比較準確地掌握了全行貸款的實際風險和真實價值,為調整優化信貸資產結構奠定了基礎。
(二)五級分類有利于增強審慎經營意識,提高全行的風險管理水平
五級分類是信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貸款五級分類,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過扎扎實實地進行分類,把貸款的真實質量狀況認定和劃分清楚,并在分類過程中找出本行貸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五級分類通過對貸款的全部生命周期進行連續跟蹤,發現貸款在發放、管理、監控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有力地提高了風險管理水平。
(三)五級分類有利于提高信貸管理人員的綜合能力
在以往的信貸管理中,信貸管理人員往往重視有沒有抵押,如果是保證的話,則看保證人是不是有背景,是不是有代償能力和代償意愿,而往往忽略借款人自身的狀況。實行五級分類之后,客觀上要求對借款人進行財務分析、非財務分析以及擔保分析和現金流量分析。同時,還要時刻關注宏觀經濟形勢和走向,對政策面要有一定的敏感和較好的直覺。在這一過程中,信貸人員的專業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四)五級分類有利于我行有針對性地開展業務
五級分類不僅是風險管理的有效工具,也是開拓業務的指南。五級分類告訴我們,哪些種類的企業資產質量較差,哪些種類的企業資產質量較好,從而可以促進我行明確業務重點,提高效率,有針對性地開拓業務。
九、我行開展五級分類工作的主要經驗和教訓
(一)主要經驗
1.監管部門的全程指導和幫助確保了試點工作順利開展。在制訂工作方案和計劃時,及時向銀監局匯報請示和征求意見,保證了試點工作的組織有力、推進有序。在制度設計時,監管部門的共同參與確保了制度的嚴密完善。在試點過程中,監管部門領導的現場指導可以高效率地解決工作中的難題,及時糾正工作中出現的偏差。
2.思想重視,組織保證有力。我行意識到,五級分類不僅是執行銀監會監管政策的需要,更是切實提高風險管理水平的有效抓手,所以自覺地把五級分類作為全行信貸工作的重點來抓。在組織上,總行設有專門的科室負責五級分類的輔導檢查,區縣支行設有專職人員,對所轄信用社進行具體督導。這些都保證了五級分類的長效運行。
3.做好試點,穩步推進?!叭f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些道理對五級分類工作而言相當貼切。2004年初,五級分類對我們是一個新生事物,我們處于摸索時期,采取的方式是“先試點,后推廣”。我們通過3個月的時間,在資產質量較好、規模較小的徐匯聯社進行初步試點,取得初步經驗后,沒有急于推廣,而是再用3個月的時間擴大試點范圍,在每家區縣聯社各選擇一個信用社進行試點。通過試點,信貸人員邊干邊學,基本上掌握了五級分類的概念和做法。事實證明,這些做法加快了五級分類工作的進度,確保了分類質量,為五級分類長效機制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立足核心理念,大膽創新。在吃透銀監會關于五級分類的核心定義后,我行對關注類貸款又進行了細分,分為一般關注和重點關注兩類。一般關注類貸款的風險程度較低,重點關注類貸款比一般關注類貸款的風險程度要高。我行對重點關注類貸款的風險狀況相當重視,進行逐戶逐筆檢查分析,嚴格控制此類貸款向下一級別的遷移。
5.五級分類與風險管理緊密結合,相互促進。從風險管理和五級分類的關系來看,是皮與毛的關系,前者是皮,后者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五級分類不是為分類而分類,而是通過分類,對信貸管理的薄弱環節進行深入剖析,為提升風險管理水平提供依據。
(二)主要教訓
1.五級分類不是一項臨時性的工作,而是長期的工作,因此,在制訂方案時,應當統籌考慮,長遠規劃,特別是要把五級分類的電子化作為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否則,工作量相當大,而且統計匯總的準確性也有所欠缺。
2.制定五級分類的標準時,應當區分對待不同種類的貸款對象。由于農信社的客戶結構復雜,既有財務比較規范的大中型企業,也有眾多的小企業、農村經濟組織,因此,在制定五級分類標準時,不能搞“一刀切”,而應當在掌握核心理念的前提下,區別對待。
十、進一步開展五級分類工作的計劃
(一)進一步提高對五級分類工作的認識,提升風險管理水平
我行將以五級分類工作為抓手,牢固樹立審慎經營的意識,建立健康的風險管理文化。切實把貸款五級分類作為全面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實現我行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爭取早日實現“準確分類—提足撥備—做實利潤—資本充足率達標”的目標。
(二)提高五級分類的電子化水平
我行的CMIS系統建設已跨出了第一步,接下來要爭取早日實現五級分類的電子化操作,提升五級分類工作的質量和效率。
(三)逐步擴大分類范圍
主要是加強對非信貸資產分類工作的研究,力爭盡快將風險分類覆蓋到全部資產項目。同時,進一步加強對小企業信貸業務分類方法的研究。
(四)按客戶類別制定不同的分類標準
我行在上海銀監局的指導下,正在積極探索制定房地產抵押小額貸款、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和政府類貸款的五級分類標準,以期更加準確地衡量這幾類貸款的真實風險水平。
我行將在監管部門的關心和指導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為“三農”服務的方向,繼續抓好五級分類工作,不斷加強信貸隊伍建設,切實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努力把我行建設成為符合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要求、具有鮮明特色的農村商業銀行,為上海建設社會主義新郊區作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