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作為經濟發展的中樞神經,作為農村經濟發展中最為重要的資本要素配置制度,對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異常重要。農業要發展,需要金融的支持推動。農村金融作為內在于農村經濟的一個子系統, 主要以降低農村宏觀資源配置成本和微觀交易成本的方式對農村經濟增長作出貢獻。在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黨中央選擇以農村問題為第十七屆三中全會的主題是具有戰略高度和深遠意義的。
十七屆三中全會十分重視農村金融建設,把“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作為加強農村制度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列入《決定》之中,強調農村金融是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近年來,我國農村金融改革成效顯著。2007年底,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總資產已較2003年底實現翻番,五年前的“資不抵債”也已成為歷史。下一步,農業銀行股改的完成必將進一步提升其服務“三農”的能力。
日前,銀監會副主席蔣定之表示,各級銀行業監管部門要科學制定三年發展規劃,加強推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工作,切實強化風險監管,大力培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持續提高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覆蓋率,不斷提升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金融供給能力。
截至今年10月31日,全國共有77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開業,其中村鎮銀行62家,貸款公司5家,農村資金互助社10家,另有35家機構正在籌建過程中。
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金融研究院院長何世紅表示,中國農村金融改革正處在一個關鍵階段,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推進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建立健康、穩定、商業可持續農村市場體制,要做到“出手快、出拳重、工作實”,可謂挑戰與機遇并存。
對此,業界專家認為面對農村金融發展中的“瓶頸”,要趟出農村金融改革的“新道路”,必須做好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重視外部環境的優化。二是明確公共資金、政策性金融、商業金融的有效邊界。三是將新設農村金融機構與現存金融機構完善功能有機結合。四是根據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促成現有金融機構發揮協同效應。五是建立“三農”信貸投入的風險補償機制。六是進一步明確農村信用社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