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用社(后稱農信社)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主要經歷了在改革調整中發展階段、獨立發展階段和深化改革階段,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農信社改革始終未突破明晰產權制度、建立社區性銀行和省級以上無產權代言人的思想禁錮,導致管理體制、金融服務創新、防范化解經營風險、用人機制等方面存在諸多弊端。要更好地深化農信社改革,鞏固現有改革成果,必須突破現有改革思路,按現代金融企業標準改革農信社,實現持續、健康、安全發展。
改革管理體制要突出提高綜合實力
當前,坊間普遍思維是把農信社打造成為面向三農、面向社區的中小銀行,甚至出現弱化省聯社行業管理職能,強化各地銀監局行業管理和監督的職能的聲音。這種改革思維與現實大相徑庭,將削弱農信社市場競爭能力?,F實需要一種強有力的管理模式,促進農信社規范管理、集約化經營,有效增強市場競爭力。例如,從中央或省級建立套管理體系,有力地從金融風險控制、資本和資金實力、集約化經營、電子化支付手段、聯行網絡建設等方面進行全面協調管理,改變各地農信社單兵作戰、各自為政的模式,實現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組建農村合作銀行的目標,才能更好地增強綜合競爭力和服務“三農”的能力。
金融服務創新要建立激勵約束機制
農信社要剖析目標市場、分析目標客戶的融資需求,在風險可控,手續合法的基礎上,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充分調動職工積極性,大膽更新金融發展理念,大力開展金融業務創新,不斷推出適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一是要注重傳統金融產品創新。繼續發揮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的優勢,切實滿足“三農”發展的融資需求。二是積極引進、創新金融新產品和技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農信社可引進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運行成功的金融產品和管理技術,提升產品等級、豐富產品種類、升級產品管理技術。三是建立金融產品創新激勵機制。農信社要加大金融新產品開發力度,推出特色金融產品,需要建立新產品開發激勵機制,激勵員工出新點子、新創意、新方式,形成群策群力創新金融產品的氛圍。
化解歷史包袱要細分成因分類處置
分析歷史包袱的構成,分門別類地處置歷史包袱。一是對于農行管理期間轉移給農信社的不良資產,建立由原農行或資產管理公司收購;二是對農村基金會、城市信用社并入的風險資產及地方政府行政干預形成的不良資產,積極協調地方政府注資解決;三是對信用社自身違規經營操作造成的風險資產,應追究有關人員責任,并積極爭取財稅、工商、公安、法院等部門支持,綜合運用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化解歷史包袱。對符合呆賬核銷條件的要予以核銷。
防范經營風險要推行全面風險管理
改革現在風險管理模式,全力推行全面風險管理。一是健立全面風險管理體制。完善縣級聯社風險管理委員會的職能;明確風險管理部門的職責;設置全面風險管理崗。推行客戶經理與風險經理合作制度,實行每筆業務 “雙人復核”的雙線獨立作業模式。明確調查、操作和監控風險的責任,使風險管理中的指令得到有效貫徹和執行。二是構筑防范風險防線。按照事前授權審批、事中執行和事后審計監督的程序,構筑三道防風險防火墻,增強農信社及時、有效、系統管理風險的能力。三是培養高素質的風險管理隊伍。培訓一批高素質的風險管理隊伍,認真抓好風險指標的選取、數據量化、風險的監測識別、信號的及時傳遞和實時預警,有效地推進全面風險管理。
改革用人機制要樹立人力資本觀念
用人觀念要從“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變,從戰略高度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和使用人才,構建良好的用人環境,充分挖掘職工潛能,讓其能為農信社多作貢獻,多創造價值。首先,負責任地發現人才。特別是各級領導要懷著愛才之心發現人才,并能寬容人才不足,創造條件及時把人才用放在合理的位置,讓其發揮特長,充分展示其才能。其次,加大對人才的投入成本。對農信社急需的理財分析師、風險分析師之類的人才,要不惜重金聘請;對農信社內現有職工的工資要維持一定水平,不能以犧牲職工切身利益來進行改革;加大對職工的培訓投入,有力提高其綜合素質,讓其更能勝任自己的工作,達到提高工作效能的目的。再次,改革現有人才考核管理辦法,建立長年、流動的人才庫,把人才的發現、考核、培養、選聘、重用過程形成管理鏈,擇優提拔使用。
改善經營環境要打造新型政銀關系
農信社要積極建立溝通協調機制,主動向地方政府的匯報,加大協調溝通力度,爭取其理解和支持。其一,協同查處違法違規行為。要積極協調當地司法部門、監督部門和審計部門,加大對金融違法行為懲治力度,努力提高金融法治水平。其二,打造良好的金融發展環境。要發揮地方政府在金融環境建設方面的積極作用,加快推進信用村鎮建設,健全各類市場中介組織,完善有政府參與的各種擔保體系,推動專業化的社會征信機構發展,引導企業和個人誠信守法,打造良好誠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