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新時代農商銀行的鄉村振興工作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前所未有地將鄉村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上升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并出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實現了從戰略到實施的轉變,國家戰略意志可見一斑。安徽省委省政府積極響應號召,提出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和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三大任務,正式吹響了安徽省鄉村振興的號角。
經濟發展,金融先行。農商銀行作為支農主力軍在新時代自然也成為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力軍。面對新的形勢和要求,農商銀行又當如何在支持鄉村振興中實現自己的作為呢?結合省聯社組織的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題培訓,本人就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認為需要加深以下幾個方面的認識。
一、當前農商銀行服務“三農”的誤區
一直以來,“三農”因其受自然影響的特殊性,在三大產業中成為投入產出比低下的“基礎產業”。國有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鑒于自身市場定位,均未涉足“三農”,農商銀行也因此獲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間和發展壯大。但農商銀行受理念、人才和經營機制等影響,在服務“三農”中也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
1.與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漸行漸遠
農商銀行作為植根“三農”,定位“三農”的銀行,其發展有其與生俱來的“三農”烙印和本姓。改革開放后,特別是二十一世紀頭十年,中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經濟金融獲得了歷史性發展機遇,農商銀行也分享到了經濟快速發展的紅利,嘗到甜頭使部分農商銀行開始忘記自己姓什么,雖然沒有改旗易幟,但其服務已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市場定位,參與到與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競爭中去,在經濟上行時期上演了一曲螞蟻與大象共舞的和諧畫面。在鄉村振興的新時期,農商銀行若不堅守市場定位、堅持服務“三農”,必然會象走失的孩子,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回家”的路。
近年來,在省聯社和監管部門的引領下,農商銀行按照金融回歸本源,支持實體經濟的要求,對自身發展開展了深刻的反思,也從偏離市場定位的苦果中汲取了一定教訓。但受貫性思維影響,在回歸本源過程,部分農商銀行思想不夠堅定,行動不夠堅決,經營方向搖擺不定。
2.缺乏服務“三農”的企業文化內涵
隨著時代變化和農商銀行成功改制,原背包下鄉的“老農金”信合文化逐漸淡化,成為一種沒有很好傳承與改良的農商銀行文化。與此同時,農商銀行在改制后一直沒有形成富有精神特質和核心導向的“新三農”企業文化,更多時候,服務“三農”被認為是一種負擔,在漸行中被有意無意忽視。
近年來,隨著農商銀行對企業文化重要性認識的提高,越來越多農商銀行開始關注自身企業文化建設,并著力打造文化銀行。但因對企業文化認識不全面、定位不準確、內涵不豐富,以及企業核心價值觀缺失等,企業文化建設目標、方向和理念均不是很清晰,企業文化建設尚停留在口號上。缺乏具有自身特色的“三農”企業文化,農商銀行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中必然缺乏共識,形成不了強大的合力,也難以形成沉下身子服務“三農”的濃厚氛圍。
3.缺乏對新時代“三農”新變化的把握
國家戰略是一種國家意志,昭示著國家發展與政策支持的方向,是一種發展大勢,只有順勢而為才可成就非凡。但農商銀行對新時代“三農”變化和發展潛力認識普遍不足:一是缺乏政治敏感性。沉迷于多年形成的自我發展的良好感知,對國家三農發展戰略缺乏堅定的政治站位,對參與新農村建設缺乏興趣,不愿扎根農村,做大普惠金融,仍徘徊在貪大求洋的觀念中難以自拔。二是缺乏對新時代“三農”變化趨勢的把握。當前農業產業化、信息化和集約化趨勢正在加快形成,傳統的“鋤禾日當午”式的耕種模式將不復存在;城鄉一體化建設和農民工進城趨勢的變化,傳統意義上的城鄉概念已逐步淡化,“三農”的金融需求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三是新金融業態的產生正在悄然改變農民的金融消費觀念和習慣。以淘寶為代表的電商改變了農民的購物習慣,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移動支付改了農民的金融支付習慣,以螞蟻金服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正在改變著農村千家萬戶的信貸需要模式,讓農商銀行感覺到了無處不在的競爭和來自地域、空間的全方位壓力。對此,農商銀行在人才、技術、產品等方面顯然沒有準備好,在互聯網金融的競爭下顯得有點迷茫和無助。
隨著城鄉一體化和城鎮化程度的提高,“三農”的金融需求正在發生變化,兼具“農”和“非農”雙重特征,對農商銀行的金融供給提出很多新課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迫在眉睫,農商銀行破解課題之時也就是獲得新發展動能之時。
二、新時代“三農”形勢分析
1.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必將有國家到地方的優惠政策帶來的戰略性發展機遇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傄?,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強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目前,國家正在實施的美好鄉村建設、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土地經營權再延長30年不變以及扶貧脫貧等一系列政策,都為農商銀行打開了新的服務領域和發展方向。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三農”稅收優惠政策和農業信貸擔保機制,如: 《關于支持小微企業融資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2017]77號)規定:對單戶授信100萬元(含)以下的農戶、小型企業、微型企業或個體工商戶貸款取得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和合同印花稅,等等。說明國家對發展“三農”的高度重視,只要農商銀行緊跟國家戰略步伐,善作善為,久久為功,就一定能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獲得發展紅利和政策紅利。
2.新時代“三農”發展呈現出的新變化新趨勢,需要金融服務站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主動適應
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為鄉村振興著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指明了方向:一是農村經濟發展方面。優化農業結構、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建設農村電商平臺 、建設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建設,以及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的規劃發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二是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建立“三權”分置制度,推進“三變”改革;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等,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三是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方面。加快建設完善鄉村教育、醫療、養老、衛生等基礎公共服務;建設完善公共交通、水電網和燃氣等基礎公共設施建設,以及農村廁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等等,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將鄉村變成了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藍海,必將催生經濟和金融業態獲得巨大發展。農商銀行只有站在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高度,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深化體制機制建設,強化產品服務創新和優化,主動適應新時代“三農”發展新變化新趨勢,才能搶抓機遇,才能實現自已的歷史使命和價值。
三、新時代鄉村振興工作建議
1.緊跟鄉村振興戰略,通過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加強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力
農商銀行要想落實好鄉村振興戰略,一要建立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在董事會“三農”委員會中增加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內容,將鄉村振興工作寫入農商銀行長期發展規劃,在戰略層面予以實施;要加強股東股權管理,優化股權結構,引進涉農企業和種養大戶等對支農支小戰略定位價值認同的投資者。各農商銀行要成立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實施小組,統領各自鄉村振興工作的組織推進。實施流程銀行建設,建設完善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的流程架構,保障戰略實施的持續性、可操作性。二要加強服務“三農”的文化建設。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的核心靈魂,是解決企業干什么,為什么干,如何干的問題,達到對內凝聚發展共識,對外打造品牌形象的目的。要建立“為農、親農、惠農”為核心的“三農”服務文化,確立“繁榮城鄉 服務大眾”的“三農”文化定位,明確“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助推地方經濟發展,勇擔社會責任”的企業使命。要將此列入農商銀行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從戰略層面進行資源配置,引導農商銀行服務重心向鄉村振興戰略轉移和傾斜。三要以人為先,打造一支專業支農服務隊伍。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面廣,對農商銀行的人員素質要求很高,不僅需要懂業務的人才,更需要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金融服務隊伍。要派客戶經理到農村駐點鍛煉,為鄉村振興培養造就一支專業化隊伍。這是實施好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
2.堅守市場定位,深入金融供給測結構性改革,分享發展機遇和政策紅利
一要找準方向,堅定信念,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不動搖。農商銀行發源于農村,有自己特定歷史淵源和發展文化,也決定依“農”而生的宿命,要心無旁騖做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力軍。堅定這個方向才聚集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磅礴力量。二要堅持地方小法人、小銀行定位,防止盲目擴張、多元化、跨區域經營,要立足區域,下沉重心,把主要精力放在振興鄉村經濟發展上,充分發揮農商銀行地緣、人緣、商緣優勢,用好用活各項扶貧、支農、惠農優惠政策,走出一條適應形勢、融合發展之路。三要踏準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節奏,以普惠金融為切入點,打通惠農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要深入市場調研,創新差異化、特色化和普惠性金融產品與服務,做好金融供給端服務優化,在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中找準位置,做出應有的貢獻。
3.依法合規經營,理性看待經營風險,規范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一方面需要農商銀行簡政放權、優化流程,提高服務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市場規律、國家政策和內部風險管理機制。為此,一要堅持自主經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涉及到各類金融需求,農村金融機構應根據自身確定的條件加強自我甄別與選擇,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服務,對國家明令禁止或限制性行業,堅決不介入。二要選擇好適合自己的客戶群體。俗話說: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鄉村振興戰略涉及面廣,項目主體多,農商銀行受自身人才制約、業務限制和風控要求,不可能全面開花,因此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業務,做深做透,做出應有的特色和市場份額。三要理性看待風險,合理風險緩釋。銀行經營的是信用和風險,農商銀行要擯棄以往對“三農”的誤區,以積極心態看待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變化和金融需求。要主動對接政府產業基金、政策性擔保公司和農業政策性保險公司,增強信貸資金的安全性。要建立適應供給測結構性改革需要的信用風險管理機制和流程架構,培養懂“三農”的風險管理人才,實現風險管理的流程化和專業化。要加強利潤留存,提足風險撥備,及時處置風險;建立來源于股東的資本補充機制,與主要股東簽訂資本補充協議,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必要的、及時的資本補充。